2008年6月5日是个大日子。
在这一天,我看着妻子忍受剧烈的阵痛却束手无策无法分担;在这一天,我终于深刻理解了母亲的伟大;在这一天,我亲眼目睹了一个小生命的诞生,她是如此娇小如此脆弱,却使我如此感动;在这一天,当我剪断脐带的瞬间,我知道,我的人生角色又一次升级了;在这一天,我终于理解了生命的伟大和来之不易,我们需要加倍珍惜;在这一天,……
2008年6月5日是个大日子,绝对值得纪念的大日子。
2008年6月5日是个大日子。
在这一天,我看着妻子忍受剧烈的阵痛却束手无策无法分担;在这一天,我终于深刻理解了母亲的伟大;在这一天,我亲眼目睹了一个小生命的诞生,她是如此娇小如此脆弱,却使我如此感动;在这一天,当我剪断脐带的瞬间,我知道,我的人生角色又一次升级了;在这一天,我终于理解了生命的伟大和来之不易,我们需要加倍珍惜;在这一天,……
2008年6月5日是个大日子,绝对值得纪念的大日子。
曾经有一镇子把看美剧当成是一种学英语的手段,找了很多美剧来看,其中包括Friends和Sex and the City。但是我发现自己对Sex and the City远没有对Friends那样感兴趣。Friends坚持BT并看了8季,直到上一次搬家,有一段时间家里没有网络也没有机器BT,才撂下。而Sex and the City就只断断续续的看了几级,实在是对纽约的那4个女人的私生活提不起多少兴趣。有一次我在交大门口的小摊上买了一套Sex and the City的DVD碟,希望借此重建对此剧的兴趣,回去看了才发现,那是一套压缩碟,画面质量惨不忍睹,我的兴趣算是被这压缩碟彻底给毁了。奉劝大家再别买盗版碟了,要买也别买压缩碟,压缩碟害死人啊。
基本上,这部电影版的Sex and the City是旧瓶旧酒的继续4个纽约女人的故事。这些女人如今都已40多岁了,开始追求稳定的感情和家庭生活。主旋律还是Carrie和Mr. Big,Big不出所料地沦为了落跑新郎,其间穿插着另外3个女人各自的喜悦与烦恼,最后是个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,让我等观众可以高高兴兴地离开电影院。总之,这部给我留下了几点印象:
一般来讲,基于SharePoint的应用开发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,一点点.NET基础加上一点点SharePoint的概念,基本上就可以应付了。如果只是写个Demo随便玩玩,下载一份SDK就足够作参考了,那里面从How to到一些基本概念的介绍到Sample Code都有。但是如果准备将SharePoint定制与开发当成一门生意,或者至少是一个饭碗来做,那就有必要读一些系统的书籍了。
当有朋友或客户问我关于SharePoint开发的参考读物时,有两本书总是在我的推荐列表里,那就是《Inside Microsoft WSS 3.0》和《Inside MOSS 2007》。当然,SDK也总是在这个列表里,但我从来不将它看作是书,它只是一份必不可少的官方参考文档而已。就这两本书而言,《Inside WSS 3.0》还要更重要一些,因为它涵盖了SharePoint基础应用开发所需的所有的概念,这些基础概念包括SharePoint架构,页面定制,Web Part等等,是每一个SharePoint开发项目都会涉及的,也是每一个SharePoint开发者都应该知道的。而《Inside MOSS 2007》就只是针对MOSS的部分,例如MOSS Search,BDC,Forms Service以及Excel Service等等。这些部分基本上属于特定的topic,当项目涉及这些部分时再看也来得及。
《Inside WSS 3.0》最精彩也是最重要的部分,是开篇的前2个章节,Getting Started和SharePoint Architecture。这两个章节包含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概念,包括Site Provisioning的原理,Site Collection和Site的概念,SharePoint与Asp.Net 2.0的集成等等,对于这些概念的解说,我认为这本书是我看到的SharePoint的书籍中,解释的是最清楚明白的。这些概念对于理解SharePoint的运作非常重要,即使对于不做开发工作的SharePoint管理人员,我认为了解这些概念也是必要的。
家后面的小山上,有一个去处,叫做Alkaff Mansion。每次上山去山顶的Terrance Garden,就总会从它边上经过。但每次都只是远远的看看,并未走近过,因为这是一处看起来已经废弃了的庄园,虽然占地面积很大,但明显年久失修,本该十分鲜艳的红瓦有些斑驳了,白墙也有了岁月的颜色,远远的就可以看到,所有的入口都已经被封了起来,加上通往庄园的路口红底白字的No Entry警告牌,让人不免敬而远之。每次经过它的时候,总是禁不住yy一番,好大一座宅子,怎么就这么荒废了呢?要是给我住的话……
昨天为了避开周末的游人,偶然走到了小山比较僻静的另一边,发现一条小路,通向Alkaff Mansion。这条小路边并没有No Entry的警告牌,忍不住好奇心的驱使,顺着小路走上去近距离的看了看这座豪宅。小路通向的是宅子的后门,应该是佣人和服务人员居住和出入的地方,但是已经很久没人出入了,所有的入口都已被封闭。顺着车道向下走,就来到了这座宅子正门前的小广场。站在这个小广场上,在夕阳的映衬下,依稀可以想象宅子的主人当年在这里呼朋唤友的情景。忽然就对这里原来的主人产生了兴趣。是谁兴建了这座豪宅?为什么它又被废弃了呢?
回来在网上搜了搜,关于Alkaff Mansion的历史记载并不多,wikipedia.org上它只是被作为早期新加坡的阿拉伯裔的一项成就被列出,并没有单独的条目。只有streetdirectory.com上有一段关于它的历史的叙述。这Alkaff Mansion原本属于阿拉伯富商家族,Alkaff家族所有,是由Syed Abdul Rahman Alkaff在1918年所建。作为家族的休闲娱乐场所,这里曾接待了许多Alkaff家的客人和客户。但不知为何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,Alkaff家族放弃了这里。直到1990年,新加坡的旅游发展局才将这里翻修并租给一个私人公司。这座豪宅于是被经营为一家饭店,直到2003年歇业为止,这里一直是新加坡人青睐的举办婚礼的场所。
回望历史,总不免让人唏嘘。这简短的介绍,无法反映Alkaff Mansion和Alkaff家族变迁的全貌。是怎么样境遇,使得Alkaff家族放弃了Alkaff Mansion?我仍然很好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