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2020年的大选尘埃落定,已经过去一周了。这已经是我在新加坡经历的第三次大选了。第一次经历新加坡大选是2011年,那时我们刚来新加坡,还是外国人身份,没有投票权,纯粹是看客。第二次是2015年,我们刚刚成为公民,第一次可以投票,对大选关注的多了一些。而这第三次,在2020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举行的大选,感受与前两次有许多不同。
选举的结果,人民行动党的成绩差强人意,虽然当选83席,继续以超过三分之二多数执政,但得票率只有61%多,2015年大幅下降,只比2011年的60%的稍高,也继2011年之后,再丢失一个集选区。更有甚者,在几个大的集选区,行动党都是低空飞过。即使是第四代总理接班人王瑞杰,在东海岸集选区也差点翻车。新加坡最大的反对党工人党,则继续高歌猛进,增加了4名选取议员和一个集选区。也许是人年纪大了难免变的保守,这样的结果对未来新加坡的政治走向,不知是福是祸。
选前,反对党质疑执政党选择在疫情期间举行选举,是想利用危机取得大胜。工人党秘书长更警告大家,反对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。我到觉得,也许执政党已预见到疫情会久拖不决,经济形势会继续恶化,大选拖越久,对执政党反而会越不利。因此选择二季度经济数据出炉之前进行大选,虽然结果不如预期,行动党并没有表现的非常失望。
选后的一个热门话题是,新加坡未来是否会走向两党制?看起来这是无法避免的趋势。新加坡的年轻人成长在富足的环境,没经历过贫困与动荡。承平日久,人心思变,行动党的选票基础只会越来越薄弱。这次大选的结果,更是给所有有意从政的人发出了一个信号,如果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,不一定要加入行动党,加入反对党反而说不定是更快速的捷径,就像工人党的Jamus Lim和Raaesah Khan一样。国会多元似乎是民主的进步,但新加坡人同样需要认真思考的是,在国会多元的同时,如何才能避免党派政治的弊端?如何避免整个社会被撕裂分化,变得对立?毕竟无论是老牌的民主国家英国美国,还是华人民主典范的台湾香港,近些年来无不被党派政治和民粹主义所困扰。新加坡有什么理由相信,新加坡的民主在反对党发展壮大之后,不会遇到一样的问题?在这样一个越来越混乱的世界,新加坡又是否经得起党派政治的折腾?
选举结果也再再说明,行动党所依靠的那套以部长坐镇集选区的选举策略,已经失效了。尤其是选前临时空降集选区,即使是王瑞杰,如果不是未来总理人选的身份,恐怕也会落选。反观行动党几个单选区高票当选的议员,陈佩玲2011年初次参选时备受质疑,如今已经两度成功捍卫自己的选区,得票率更达到71.74%的新高。孙雪玲的选区初次划为单选区,她连任之后有居民受访时说,她的选区服务做的好,当选是意料中事。工人党的选区也很牢固。这都说明平时的选区耕耘,比大选时临时抱佛脚,管用的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