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 Mark Felt

不知道是不是由于特朗普上台后,美国政治气候的关系,最近接连看了两部去年拍摄的,以尼克松总统任期内的故事为背景的政治电影。一部是电影The Post,另一部是Mark Felt,在从西雅图回来的飞机上看的。

看电影之前,我并不知Mark Felt是谁。在飞机的娱乐系统中点开这部电影,纯粹是因为它的副标题,The Man Who Brought Down the White House。我还以为是一部虚构的枪战片呢。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,我渐渐觉得,这个Mark Felt难道就是大名鼎鼎的“深喉”?可是我对水门事件的了解有限,多年前在《美国宪政历程》这本书里,读到过尼克松的案子,水门事件是作为案子的背景介绍的。那本书出版时,真正的“深喉”,身份也还没有曝光。所以直到电影接近尾声,我才确定这个Mark Felt真的就是“深喉”本人。看完电影之后,我又好奇心起,去翻了翻水门事件和Mark Felt的资料。

The Post讲述的是新闻报道自由的重要性,这部电影则是在讲述独立调查权的重要性。电影开场Mark Felt已经是FBI的二号人物了,局长胡佛已经不过问FBI的日常运作,一切日常事务都是Felt在管理。白宫想要收买他,许以FBI局长的位子,但Felt并没有被收买。在胡佛去世之后,尼克松任命了FBI的局外人Patrick Grey来担任局长,并试图通过Grey来控制FBI。恰于此时,水门事件爆发了,白宫通知Grey,要终止水门事件的调查。在FBI的独立调查权受到威胁之际,Felt不得已,选择通过泄露消息给华盛顿邮报,来曝光尼克松和白宫的隐秘行动,最终导致了尼克松的下台。

这部电影是以Felt的自传为蓝本改编的。电影将Felt塑造为一个忠诚的FBI探员,一位爱国者。当Grey通知Felt,要终止水门事件的调查时,Felt愤怒地对Grey说,FBI不受干扰的调查权,是FBI最宝贵的资产,一旦失去了,就再也拿不回来了。但Felt选择做“深喉”,通过违反FBI原则的方式对新闻媒体爆料,到底是真的担心FBI的权力受损,还是因为没能当上FBI局长而做出的报复,一直存在争议。电影中有一幕,是Felt的妻子Audrey,在得知Felt没能当上FBI局长后,对Felt抱怨,三十多年,十三次搬家,Audrey自己放弃了事业追求,唯一的安慰是Felt有一天能坐上FBI局长的位子,结果现在却落空了。在这通抱怨之后,Felt开始动用特工寻找自己的女儿,也开始通过“深喉”来爆料,这或许暗示了Felt心理转变的过程。或许Felt的行动,并非完全出于对FBI调查权受损的担心,或是完全为了报复尼克松。更大的可能是,这二者兼而有之。

水门事件过去40多年后的今天,美国总统和FBI的关系又变得空前紧张。特朗普一上台就解雇了FBI局长科米,又不断通过Twitter批评副局长麦凯布,这些都没能阻止FBI的“通俄”门调查。最近,特朗普又公布了共和党的备忘录,指责司法部和FBI滥用调查权。这一切似乎又显示着总统对FBI独立调查权的不满和干预。

到底是FBI滥用调查权,还是总统干预独立调查权?会出现另一个“深喉”吗?接下来的发展,还真是让人期待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