避讳诸法

中国古人讲究避讳,遇到君王或尊长的名字,要回避以示尊敬。《礼记》中有“入境而问禁,入国而问俗,入家而问讳”之说,意思是到一个地方先要问清楚该地的禁忌,到一个国家先问清楚其国的习俗,到一户人家先问清楚人家的名讳,这样就不会一不小心犯了人家的忌讳,而失礼了。可见避讳这事,在中国已经几千年了。就像哈利波特和他的小伙伴们,对伏地魔不敢直呼其名,而要称之为you know who一样,古人对君王和尊长不但不能直呼其名,而且要想方设法回避用其名中之字,否则可能会犯下不敬之罪。唐朝有个诗人李贺,他父亲的名字叫“晋肃”。李贺要考进士,有人就说,李贺应该避他父亲的名讳,不能考进士。这说法惹恼了韩愈,他专门做了篇《讳辩》,来批驳这些人。但在这篇文章里,韩愈也不敢说不需要避讳,而只是辩解说,李贺考进士,并不触犯“二名律”和“嫌名律”,“父名晋肃,子不得举进士,若父名仁,子不得为人乎?”。可见避讳这件事对古人来说,还是兹事体大的。

为了避免犯罪,古人想出各种方法来避讳,比如最常见的方法就有,改字,空字和缺笔等。

改字法,就是遇到要避的字时,用另一个字代替。陆游在他的书里讲过一个故事说,一个叫田登的人去当州官,命令他的下属要避他的讳,否则就要责罚。于是该州为了避讳,就将灯(与登同音)这个字,用火字代替。到了上元节放灯的日子,州吏贴出告示说,“本州照例放火三日”。这个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的典故,就是用改字法避讳,闹出来的。

讳不只是人要避,动物也要避;不只是普通人要避,神仙也要避。野鸡这种动物,原来不叫野鸡的,人家原名是雉。只是汉代为了避吕后的讳,才改叫了野鸡,这比人家原来的名字听着土多了有没有。据说嫦娥原名叫做姮娥,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讳,才改名叫嫦娥的。这都属于用改字法避讳。

空字法,就是遇到要避的字时,不写这个字,而是空一格,画个方框或是注个讳字。比如唐初的徐懋功,本名叫徐世勣。唐高祖李渊赐他姓李,于是改名李世勣。到了唐太宗时,为了避李世民的讳,将世字去掉,改叫李勣。当皇帝的这么搞到是玩的开心,可你们有计算过徐懋功他爸爸的心理阴影面积吗?

最牛的空字避讳,大概要数观音菩萨了。传说观音菩萨法力无边,之前一直被尊称为观世音菩萨,到了唐太宗时,为了避讳,只得把世字去掉,改名叫观音菩萨了。也不知是真是假。

缺笔法,是将要避的字的笔画去掉一两笔,变成另外一个字,一般是去掉最后一笔。《康熙字典》里,就将康熙的名字,玄烨,个去掉了最后一笔的点和竖,变成了键盘上敲不出来的两个字。

想起避讳这件事,是因为最近我的两个答案,因为避讳不当,一个被删除,一个被政治敏感了。

中国在清朝之后,理论上就不再需要避讳了。可现实中,由于无法言说的原因,中国人还是需要不断地避讳的。实际上,我答题的时候就已经用改字法避讳了,比如使用庙号和英文来取代原来的字,可看起来改字法并好使。由于输入法的限制,缺笔法根本没法用。看起来唯一有效的方法,是空字法,即要么用方框(比如这个答案),要么彻底删除或避免提到那些讳字。

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,中国人要避的讳字也会越来越多,避讳的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行啊。

[1]同步发在知乎专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