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来新加坡时,我们对新加坡人的姓名很感兴趣,因为他们的姓名英文看起来像是拼音,但是如果按拼音来读,得到的汉字与他们的真实姓名差距是很大的。比如,Tan对应的汉字是”陈”,Chua是”蔡”,”王”有可能是Ong或Wong,而Wong也有可能是”黄”等等,诸般情况不一而足,非常有趣。这主要是因为传统上新加坡的华人是以说福建话和广东话为主,因此他们的姓名也是福建话或广东话式的拼音。这种情况随着讲华语运动的推行有了些许改变,比如李显龙的”李”是Lee,而他儿子”李”已经是Li了。
前一阵子看过一个帖子,是宣传”上海人只讲上海话”运动的,内容当然是对”讲上海话没文化”的反弹。在国内,普通话与方言之争一直是存在的,也不只限于上海,几乎在所有有方言的地区都存在,只不过前阵子被公开化了而已。甚至这种争论也不只限于中国国内,台湾有国语与闽南语之争,新加坡有华语与方言之争。今天的联合早报上有一篇文章,是关于”不讲华语”运动的。新加坡的”不讲华语”是针对李光耀在1979年发起的华人讲华语运动,这项运动是鼓励新加坡的华人多讲普通话少讲方言。而”不讲华语”的目标则是只讲方言不讲普通话。
可以看出,这些抗争无不是受了某种官方推动行为的刺激。在中国大陆有”推广普通话”活动,台湾以前有”国语运动”,新加坡则是”讲华语”运动。随着官方的强势推动行为,讲方言的一方觉得受到了挤压,感觉到了威胁,于是自然地就有了相应的反抗行为。而如果推动方的行为失当,这种反抗行为就会更强烈。就好像这次的”讲上海话没文化”事件一样。
一种方言的存在自有它的道理。虽然推行普通话有诸般好处,例如可以增加沟通的效率,增进交流减少误解,也更利于外国人掌握等等,但在推行的方式上需要保持克制,完全不必为了推广普通话而消灭方言。实际上,新加坡的讲华语运动搞了30年,现在年轻一代华人讲方言少了,讲普通话却也没多起来。他们普遍地更愿意讲英文,究其原因,无非是美国等英语国家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强势,讲英语也更容易与马来族或印度族沟通。如果有一天中国的经济文化强势到中文可以作为世界语言时,大家自然会开始讲普通话了。